一座城市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
22日上午,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对获得2022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120个项目(人选)表彰奖励。市委书记陆治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鲁明出席。陆治原为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颁奖,市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奖。
(资料图片)
以城之名,向“创新”致敬!这是一份彰显青岛科技创新“硬实力”的“年度答卷”,多项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它既代表着过去一年城市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准,也展示了青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底气。
01
标注城市科创高度
一年一度的市科技奖颁奖不仅是青岛科技界的“盛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1人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1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05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合作奖——获奖项目、人选都是从各个领域“精挑细选”的佼佼者,标注着城市的科创高度。
此次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汪传生,是青岛科技大学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多年来致力于橡胶加工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工程示范、产业化开发,先后研发了同步转子混炼、块状橡胶连续混炼、混炼挤出一体化及橡胶复合材料特种挤出成型等成套技术和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
期间,他牵头完成的相关成果两次获得国家科技奖,不仅拿到了迄今为止我国橡胶机械领域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还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成套环保技术装备销售到欧盟的先例。
凭借在行业的巨大影响力,汪传生获得过不少科技工作者的奖项。不久前,他刚刚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这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要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
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荣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韩星 摄
在科技创新成为城市之间竞争“必争之地”的当下,2022年度青岛对科技成果的评选也延续了“高门槛”的风格——将奖励数量控制在120项以内,取消三等奖项目评选。这样做,就是为了确保选出来的科技成果是真正高水平的“最优解”。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牵头完成的一等奖项目“海底界面层灾害原位动态实时观测技术与装备”,经过十余年的科技攻关,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界面层灾害原位动态实时观测技术与装备,已在50余项海洋工程中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5亿元。
对极具含金量的项目和人选进行颁奖,既是展示科创魅力,也昭示着青岛加码布局,以科创引领未来发展的姿态。
02
“新”成果“用”到产业
科技创新表现在“新”,价值在“用”。
青岛的获奖项目不仅代表着这座城市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也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青岛市科技局统计显示,
青岛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获奖成果共84项,占获奖项目数的71.2%。
例如,在高清显示领域,由青岛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一等奖项目“超高清全色光源激光显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在行业率先实现三色光源的激光显示产业化应用,推动海信激光电视全球出货量占53.5%,稳居世界首位。
企业在本次获奖项目中依旧凸显了创新高地的地位。在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的项目共73项,占比达60%。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108项获奖成果中,企业参与的项目超过三分之二。
头部科技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以海尔集团为例,2022年度,海尔共揽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并获得唯一的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获一等奖的“空调器水洗空气净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研发水洗空气净化技术,实现产品99.9%的空气除菌率,推动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
从企业需求出发,青岛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健全。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比比皆是,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青岛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卓越贡献团队”。该项目完成单位是青岛科技大学、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泰科模具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既包括马连湘、陈克正等高校负责人,也有袁仲雪等企业家。
“科技成果转化卓越贡献个人(团队)类”奖项主要奖励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起关键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化实施者。这个特殊的团队通过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有力地促成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诞生于实际需求中,又“反哺”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双人舞”中,青岛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向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之路。
03
培育创新“后备军”
创新就是创未来。以“未来眼光”衡量,获得市科技奖的项目和人选具备冲刺更高级别奖项的实力,是省科技奖乃至国家科技奖的“后备军”。
此次获奖项目完成人中,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中坚力量,平均年龄仅有41岁。其中,45岁及以下占比超四分之三,40岁及以下占一半以上;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超半数为45岁以下人员。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逐渐挑大梁、当主角,城市创新力“后劲”十足。
透过他们,我们对青岛的科创引领产业发展抱有更强的信心,在青岛未来产业的发展上也抱有更大的期待。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四大发展导向之一就是“创新型”,即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展望未来,青岛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青岛为新时期科技创新工作找到了更加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聚焦落实国家战略,围绕经略海洋等国之重任,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实施“强链”计划,以大项目为“抓手”,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彰显科技创新带动作用。聚力实施“沃土计划”,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硕果计划”,补齐成果转化短板;实施“海创计划”,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构建开放创新良好生态。“瞄准”科技人才引育,推动人才项目与产业精准结合;深化面向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与更际一流科技成果“美美与共”;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园,为创新成果孵化、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摇篮”。
通过奖励前瞻性重大原创成果、奖励行业引领的“头部”科学家、奖励扎根产业取得的关键突破的核心技术,青岛释放着一个明确的信号——
要担起“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的使命,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强劲的内生动力,以“国际化+创新型”激发更多奔腾涌动的科创热潮。
关键词:
下一篇:最后一页
-
市委书记为他颁奖!120个项目(人选)展现青岛科创“硬实力”2023-08-22
-
咸安9家企业新入选省科创“新物种”企业2023-08-22
-
招商证券:予小鹏汽车-W增持评级 目标价下调至96港元2023-08-22
-
付诸行动!T1开车虽迟但到:希望选手用吹牛的时间多练英雄2023-08-22